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旅游攻略

芬兰追光记|你也可以这样邂逅欧若拉

极光|Aurora

人生中最难忘的夜


2019年12月30日-2020年1月6日,经过三个月的规划和准备,我开启了人生第一次追光之旅。


行程一共8天7夜,其中有4天在北极圈以内的芬兰的拉普兰(lapland)地区。这个地区远离光源,放眼望去,几乎全是森林、河流,湖泊。而在冬季,它们全都被皑皑白雪覆盖,冰清玉洁,一望无际,就像世外仙境。

这里是芬兰著名的极光地带。

冬天来芬兰,出发之前,我有很多忐忑。担心天气不好影响极光观测,担心衣物不够保暖,担心风太大三脚架不够稳,更担心自己根本没有运气看到极光。


然而这些担心都没有发生,芬兰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迎接了我们。零下5-10℃,对于一个北极圈内地区来说并不算冷,北大西洋暖流从芬兰北面流过,即使冬季,这里也极少超过零下20度。


1月1日,在萨利色尔卡(北纬68°),我们的追光第一夜因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而宣告失败。而在1月2日在伊瓦洛(北纬68.9°)和1月3日在所慕(66.6°),我们连续两夜看到了极光绽放。


伊瓦洛那一夜,肉眼能看见的极光很淡,欧若拉女神就像刚刚为我们揭下了她的面纱。但对第一次亲眼见到极光的我们来说,已经是非常大的震撼和欣喜了。


没想到更刺激的还在后面。


所慕那夜,欧若拉女神现身的刹那,华丽的浅绿色光幕带着电磁粒子横过天空,就像一道曲卷的光绸,在破晓前最黑暗的那一刻展开,跳跃着充满了整个夜空。


它横贯了群星,就像一个巨大的灵魂,几秒后千变万化,仿佛苏醒过来的造物主,在北方的天空洒出一道新的银河,曲折的飘带闪烁着多变的型状,最后消散在空中。仰望着此刻的天空,情不自禁地双腿跪下,人类只不过像是宇宙中一颗灰尘般渺小。


极光爆发了,满天都是。所有人激动得无法自持,又喊又哭。作为一只野生摄影狗,也是慌忙中架起三脚架,快门按到相机几次提醒储存卡已满。


芬兰,值得。所有的准备,值得。


狐狸之火|Aurora


引导灵魂回天堂的火把


看一次极光,被许多人列在人生必须经历的清单之一。对摄影爱好者来说,能用自己的相机拍摄一次极光,更是摄影路上的一条终极心愿。


极光,作为这个自然最奇特的天象,拥有最不可思议、极致梦幻的美,能看到极光的人,一定是幸运的。


神话说,极光是天神引导灵魂回到天堂的火把。淅淅沥沥的声音,正是灵魂们奔赴天堂的脚步声。


而在芬兰语里,北极光是「狐狸之火」的意思。芬兰人认为,极光的出现,是因为有一只神奇的狐狸在雪地里奔跑,其尾巴扫出雪花,在月光的反射下发出五彩斑斓的光辉。


拉普兰地区因为处于北极圈内,荒原袅袅,人迹罕至,为了行程安全,我们出发前在网上订了一个地接团。


于是这几天夜里,除了我们,还有1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组成小队,一起在寒冷的极地夜晚踏雪追光。我们的年龄从20岁到70岁不等,但都怀着同样的目的——想见欧若拉女神一面。


直到所慕那夜极光爆发的一刹那,我才明白,对大家来说,看见极光的意义是什么。


绿光之下,队里一个女生突然被男友下跪求婚。原来她在出发前曾向男友许诺:「如果能看到极光,我就嫁给你」;


来自爱丁堡大学的留学生kay和我一样爱好摄影,拍到极光的那一瞬间,她说「我确定,我已经拍到了这辈子最珍贵的照片!」

北极正在消失。


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古老冰川消融,到21世纪中叶,你印象中的北极可能不复存在。


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。


根据人生精力曲线,28岁之后,我们的事业和收入会逐步达到巅峰,但在家庭上的花费和精力也会达到峰值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也许你很难再有机会开启一段纯粹而自由的追光之旅。


所以,尽量在28岁前,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做了吧。


遇见极光|Aurora


不仅仅是因为幸运


我们地接团的导游是一个很能侃的华人,这次追光过程中,他也给了我很多观测位置的建议。他说,我这次能看到极光爆发并不是幸运,而是因为「用心的准备」


也许准备真的大于幸运。


1月4日凌晨将极光照片发在朋友圈后,有许多朋友留言追问我追极光的攻略。


有幸这次能带着团里的朋友一起见证极光爆发,出发前,我的确是查询过无数篇攻略,并做了充分的准备,因为不想留下遗憾。


接下来,我将对自己学习到的极光观测知识和实战拍摄经验做个总结。以下经验不仅适用于芬兰拉普兰地区,也适用于其他著名的极光观测地。部分内容参考了微博@芬罗瓦涅米极光猎人 发布的极光观测知识,如果不是他,我可能没那么快懂得这么多,在此深表感谢。


极光是原子激发所形成的,因此形态多变且忽隐忽现(即极光的舞动),经相机长曝光拍摄后呈现绿色(云一般为白色或同地面光颜色),很容易进行区分。想看到/拍到极光,需要提前对以下几个指标做好准备,个人认为重要性由强至弱排序如下:


首先是位置。


地理位置上,并不是越靠近北极点就越容易看见北极光(这里不讨论南极光,因为实在是太难找到合适的南极光观测位置了。),当然你想在中国东北的漠河看到极光,也是非常困难的(但曾经出现过)。


一般来说,北纬65°-70°都是非常好的极光观测地点。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追光地点有:加拿大黄刀镇(Yellowknif)、美国阿拉斯加(Alaska)/费尔班克斯((Fairbanks)、挪威特罗姆瑟(Tromsø)、芬兰拉普兰(Lapland)地区(越北越好)、冰岛(Iceland)全境以及格陵兰岛(Grønland)


其中最出名、最容易遇见极光的当属加拿大的黄刀镇,那里每年有250天以上可以观测到极光,但动辄零下3、40℃的低温让普通游客不敢尝试,那么受北大西洋暖流眷顾,冬季平均气温仅在零下15℃-零下5℃的北欧地区,就是非常亲民的观测地点了。


除了区域地理位置,到达当地后,你还要选择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作为你架三脚架的地点。一般这个地方最好地势偏高,在湖边为佳远离城市光源也是必须的。


此外,这个位置的朝北方向不能有太多遮挡物和光源,因为极光一般会出现在你的正北方向


所以,如果你不想额外花费100多欧请极光猎人带你开车追光,那就请你将住宿订在远离城市光源的区域或者小城市。这样你就可以直接徒步去酒店附近,找到最适合的观测位置。


我们这次选择的追光地点是芬兰拉普兰地区,一是因为四川航空开启了成都直飞赫尔辛基的航班,对于都属于工薪阶层的我们来说,有更多的请假空间;另一个原因是芬兰罗瓦涅米有享誉世界的圣诞老人村,两年前在微博上看到overwater的一组摄影作品,让我一直想去那看看。


具体的追光路线是罗瓦涅米-萨利色尔卡(追光day1)-伊瓦洛(追光day2)-所慕(追光day3)-罗瓦涅米(追光day4),其中day2和day3都看到了极光,所以day4我就用来休息了。


并不推荐在罗瓦涅米追光,因为此地有著名的圣诞老人村,国人游客太多,想要找一片无人的、远离光源的开阔之地观测极光会非常困难。


有条件的话,越往北走越好。如果冬天雪地不敢自驾,推荐某窝上的一些地接团行程,包含几日酒店+交通+早餐,比自己订酒店交通要经济、方便许多,而且更加安全,说不定还能顺道去一趟挪威呢。


如果你只是想看到极光,不推荐住网红的萨利色尔卡极光玻璃屋,性价比极低,当然土豪可以无视。


另外,就算跟了地接团,极光也是需要自己花心思去追的,包括前期预测、观测地点的选择、徒步、等候等。要知道,并不是半夜在酒店外面抬个头就能看见极光,除非你的运气和杨超越一样好。


02时间

一般我们追北极光,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都是比较合适的时间,因为这段时间北半球黑夜漫长,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观测到极光。而每年的5月至8月,北极大部分地区只有几小时的黑夜,白昼耀眼,想肉眼看到极光几乎不太可能。


至于每日的时间,一般以晚上10点-凌晨3点为佳,具体最佳时间以极光预测App显示的KP指数为准,关于App和KP指数,咱们后面细说。


我们两次看到比较强烈的极光的时间,都是在夜晚的11点左右。当然,KP指数一般在凌晨2点才会达到顶峰,如果前面没有看到极光,建议最好熬到这个点,再收拾设备回酒店,否则可能会留下遗憾。


03云量


满足了前两项条件后,云量就非常重要!


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极光是怎么产生的。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(太阳风)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(或电离)而产生,大多数极光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上空90—130公里处,而云层高度一般在12公里以下。因此如果观测地被厚厚的云层覆盖,那么是一定看不到极光的!KP指数是8都不行!


因此,要看极光的话,云量最好不要超过40%,也可以肉眼是否看到星空为标准。


云量在极光观测App「Aurora」上可以看到。


我们第一个晚上KP指数是3,属于偏高,且那晚在芬兰非常适合观测极光的萨利色尔卡。也就是说,只要天气好,一定能肉眼看到清晰的极光。


可惜,当天极光预测App显示萨利色尔卡夜间云量为90%以上,22点左右更是下起了大雪,这个夜晚我们也未能遇见奇迹,啥也没能看见。



04KP指数

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极光的一条重要指数——KP。


极光指数分为十级 (0-9级),称作KP,KP指数越强,代表着极光的可见范围越大。


KP=0 的时候极弱,几乎没有可能看到极光。


KP=9 则最强,范围也最大,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极光。


据经验,KP=3的时候就很可能看到极光了,所以一些著名的极光之都,都在KP值3的范围内。


我们追光三夜的当夜最高KP指数分别为3、2、3。


第一天云量过高(90%以上云层覆盖),啥也没看见;


第二天晚上21点过后,厚厚的云层逐渐消散,我们终于在伊瓦洛看到了一丢丢欧若拉女神的面容;


第三天虽然在纬度并不特别合适的所慕地区,但当晚凌晨2点KP达到最高值3,且前后几小时的KP都保持在2.7左右,天空万里无云,繁星满目,我们也如愿以偿追到了肉眼可见超级清晰的极光!


05月相


由于极光距离我们很远,且光源较弱,受月光、地面光源等光污染的影响严重,肉眼观测极光普遍以白色带些许浅绿为主。只有在太阳活动非常剧烈时,才可以用肉眼观测到深绿色、红色或紫色的极光,这就需要非常非常好的人品才能实现了。


所以,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下月相。晴朗的夜空中,月亮也会显得特别明亮。如果在农历十五满月前后观测极光,强烈的月光很容易将极光的亮度盖过,就很难与欧若拉女神见一面了。


06极光摄影设备和基本技巧


手机基本不考虑。


iPhone手机基本拍不出极光,而且不扛寒(网上说iPhone X在0℃以下就会自动关机,需要准备暖宝宝贴上,给手机保温。不过我的X在零下10℃左右依然坚挺)。华为手机尚能勉强,徕卡四摄还是很不错的。


然后是相机。


一般能够调整曝光时长的微单或者单反都可以,最好是全画幅。我这次拍摄极光用的相机是索尼α7r3。


大光圈、大广角镜头。


光圈越大越好(低于2.8),大广角(低于35)。不过当晚我们有妹纸带了55焦段的镜头,拍出的极光也非常好看。


不过有条件最好带大广角镜头,这样可以尽可能拍到一些前景和极光的全景,视觉上更加震撼;且大广角后期裁图、拼接、堆栈也更加方便。我这次使用的是淘宝租借的索尼24 1.4GM镜头。


最好在出发追极光前就将相机参数调整好。因为当你在路上突然遇到极光时,花10分钟时间拿出相机、架三脚架、调参数,最美丽的那一刻可能就错过了。


拿24GM这个镜头来说,我会将光圈开到无限大(1.4)、手动对焦(拍摄时要将对焦环对焦到无限远,比如一颗星星上)、曝光时长5-10秒、ISO调整为600-1000、关闭ISO/长曝光降噪、设置间隔拍摄(2秒后拍摄,连续拍2张)等等。当然,具体的参数还要根据极光的强度、现场的环境来进行调整。


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脚架!


一定要那种比较稳固的脚架,因为需要长曝光,冬季户外风是非常大的,脚架不稳就容易抖。


我用的是闲鱼淘的富图宝e-6c脚架,1.6kg,原价1000多一点好像。扛着脚架出国还是挺沉的,所以如果想拍到极光,还是要做好扛设备吃苦的准备。


快门线也可以准备一根。


没有的话就用相机内置的间隔拍摄功能,设置按下快门后2-5秒后再拍摄即可。


当然,现在有些相机可以手机遥控,比如我的索尼α7r3,但实测在户外并不想掏手机去设置操作,用间隔拍摄还是更方便一些。


如果去极寒地区,最好备上专业摄影手套、相机防寒罩、相机备用电池等。


因为我到拉普兰地区时气温意外地高,所以摄影手套虽然也准备了,但基本没有用到(我买的是马田的,花了300多,贵哭)。防寒罩的话,实测索尼α7r3非常扛寒,也没有用到。至于备用电池,我也没有准备,因为α7r3是个强大的相机,不需要(实测户外低温工作3小时,电量还有60%-70%)。但对其他型号的相机来说,备用电池最好还是带上几块。


头灯/强光手电、指星笔。


因为追极光要去户外远离光源的地方,往往要穿过丛林、走过湖面,手机手电筒在低温下耗电很快,有个头灯就会方便许多。头灯还可以给拍照的前景、人物打光(强光手电同理)。


指星笔可以和同伴一起观测极光位置,另外和强光手电相似,在与极光合影时会有一种非常炫酷的效果。


够厚的衣物、暖宝宝。


这些不同多说,等极光的时候一般是冬季,也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,野外风大,尤其是湖面上,会吹得人瑟瑟发抖。除非你报了那种只需要10分钟下来和极光合张影的开车追光团,可以躲在车中取暖,最好还是把保暖工作做足,在相机前静静等待极光爆发,看到极光那一刹那惊喜的瞬间,才是最值得铭记的回忆。


北极|Aurora

大自然最后的馈赠


以上是我本次追光和拍摄经验总结,但真实情况是,任何照片都照不出极光的美。


想象一下,当你在茫茫雪野,极度安静极度黑暗,时间空间都变得模糊,星芒的闪烁自身的心跳都被放大。


你不知道等了多久,毫无预兆的,半透明的幽幽的极光降临,如同幕布落下,却点亮了整座天空,变化着,每一秒都不一样——明明一片死寂,却仿佛有旋律在耳边响起。不管你是呆立尖叫甚至匍匐,她都沉默着笼罩大地——这是大自然最宽容的馈赠。


最后,一组芬兰之旅的摄影作品分享给你们。






当地玩乐旅游攻略推荐